動態判斷:如何運用「群體智慧」優化 AI 數據標註流程?

05/19/2025

20 世紀初,800 位民眾集體猜測一頭公牛的重量,最終結果與實際數值誤差不到 1%——這就是著名的「群體智慧」效應。如今,這項古老智慧正以全新方式被運用於 AI 訓練中:透過動態優化標註流程,讓 AI 的學習成果如同人群決策般趨近精準共識。

本期 Appen AI 技術精華將深入探討:Appen 平台的動態判斷功能(Dynamic Judgments)如何將「群體智慧」原理轉化為實際生產力,並在品質與效率之間,找到最佳平衡點。

群體決策的古老智慧

「群體智慧」(Wisdom of the Crowd)是人類協作完成複雜任務的重要方法論之一。這個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亞里斯多德,並由弗朗西斯・高爾頓(Francis Galton)在 20 世紀初透過一項經典實驗加以驗證:當 800 位民眾同時猜測一頭公牛的重量時,所有人猜測值的中位數為 1,207 磅,而實際重量為 1,198 磅,誤差不到 1%。

這項發現證明:在特定條件下,聚合大量非專業人士的判斷結果,有時甚至能超越單一專家的準確度。如今,從維基百科的協同編輯,到 Quora 的群眾外包問答平台,群體智慧已成為網路時代知識生產的重要基礎。

群體智慧在資料標註領域的挑戰

在 AI 訓練的數據標註領域中,群體智慧的應用代表著:當任務本身不需要高度專業知識時,整合多位受過訓練的標註員意見,往往能獲得高品質的標註結果。但挑戰在於:如何判斷「最少需要多少標註次數」才能達到可靠結果?

對於如內容審查這類偏主觀且複雜的任務,業界常規可能需要多達 10 次判斷;

簡單任務所需判斷次數較少,但標註員之間仍可能出現意見分歧;

若為確保一致性而一律採用 10 次判斷,反而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資源浪費……

矛盾點

增加標註次數雖有助於提升一致性,但同時也會延長專案時程並提高整體成本。

Appen 的解方:動態判斷(Dynamic Judgments)

針對上述挑戰,Appen 平台推出的「動態判斷」功能,提供一套智慧化的解決方案。此功能支援設定每個資料單元的最小/最大判斷次數(基礎設定),並可依據置信度閾值進行動態調整(進階設定),在品質與成本之間取得最佳平衡。

方案 A:成本優先模式

設定範例:最少 3 次判斷,最多 5 次判斷

優勢:當標註結果達成共識時即自動停止採集,控制成本效率高

限制:不同數據單元間的置信度可能有所波動,影響穩定性

方案 B:品質優先模式

設定範例:置信度閾值設為 0.8(系統將持續採集判斷,直到達標為止)

優勢:確保每筆數據都達到一致且可靠的品質標準

置信度計算原理

系統會綜合評估兩大要素:

  • 標註者間的一致性(inter-annotator agreement)
  • 個人信任評分(trust score)

並透過演算法計算出介於 0 到 1 之間的置信度分數。

針對多維度判斷的複合型任務,Appen 平台的「動態判斷」功能也支援精細化設定,例如在圖像標註任務中可分別控制以下子任務的判斷標準:

  • 分類判斷:辨識圖像中是吉娃娃還是鬆餅
  • 數量統計:計算圖中出現的物件數量
67d330f98e447d42c46813aa_Dynamic-Judgement-1.png

Appen 平台的「動態判斷」(Dynamic Judgments)功能,支援針對不同任務屬性採用差異化策略:對主觀性較高的分類問題可啟用動態判斷機制;對較客觀的數量統計任務則可採用固定判斷次數;亦可針對同一任務中的不同子題分別設定對應的判斷邏輯。

67d331208b9ffad3f71bd6f1_Dynamic-Judgement-2.png

「動態判斷」(Dynamic Judgments)技術為 AI 專案帶來三大核心價值:透過智慧化的群體共識機制確保標註品質、精準控制標註次數以大幅提升效率,同時避免資源浪費,實現降本增效。實務驗證顯示,該功能能有效減少冗餘標註,在維持高度一致性的前提下,協助 AI 訓練流程達成品質與效率的最佳平衡。